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研究发现强磁场可减少血液粘度

两位物理学家联合发表的一项体外实验研究显示:强磁场可显著减少血液的粘稠度,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相关论文已经被接受,即将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E刊上。

当今工业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致死率最好的人类健康头号杀手。通常是因为过于粘稠的血液导致血管损伤,为了修复血管人体防护技能产生血栓从而损害心脏等。目前来讲,唯一防止血栓产生的办法就是预防性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抗凝血药如阿斯匹林,不过长期服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导致消化道出血、溃疡和耳鸣等副作用。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Temple University的物理学家陶容嘉(音译)和密歇根大学的医用物理学家黄克(音译),决心要找出另一种预防血栓产生的方法。他们希望能在医用MRI(核磁共振成像)的磁场强度范围——约1-3特斯拉内找出安全的解决方案。陶和黄将血液加入测量粘度的仪器中,然后将粘度计放入电磁铁中,调整强度至1.3特斯拉,磁力线方向与血液流向相同。他们发现血液在磁场中放置1分钟,粘度即可下降20%到30%,效果可持续两小时,此过程可重复进行以使效果保持更久时间。

至于原理,和中学物理及生物中讲到的一样,在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包含的铁,可以在磁场作用下沿磁力线重新排列向同一方向运动。这一作用能降低血液粘度的原因如下:细胞从杂乱无章的排布变成沿磁力线方向的几列,就像叠衣服一样压缩了空隙,减少了细胞总的占用体积。同时,排成列的细胞的表面积也比杂乱无章状态下的总表面积少。最后,空出来的体积可以允许更小的其他细胞通过。

关于这项研究的更一个问题是血液流向必须和磁场方向相同,如果是覆盖全身的磁场比如核磁共振成像,在身体各部分造成的效果不同,总体效果并不好。不过陶表示这不是个问题,不将磁场覆盖全身,只加在一条动脉上即可,血液循环能把效果带到身体四处。他同时表示,可以通过设定合适的磁场强度和使用时间来控制红细胞重新排列后的链长度进而控制血液粘度,未来期望是能使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不用去医院,在社区诊所每天治疗两次即可让血液粘度永久降低。

对于此项研究,哈佛医学院的医学技术工程师Mehmet Toner表示研究结果很有趣,但为了确认具体效果,两位研究者还需付出更多努力来证明在生理条件下此方法有效,使研究进入临床阶段。

两位物理学家现在在设计能使病人伸入一条胳膊和腿的合适磁铁,同时还在探索在体内动脉中不同位置测量血液粘度的技术。“这些工作完成后,我们会和本校医学院的医生合作来进行临床试验。”陶说道。